在押注下一代智能终端这件事上,手机厂商为何步调不一致?
文|游勇
编|周路平
在手机销量和创新都陷入停滞的背景下,主流手机厂商正在探索下一代交互终端,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今年 6 月,小米发布了 AI 眼镜,让市场一度情绪高涨,但很快因为体验问题遇到了退货潮。
相比于小米注重与现实世界的交互,vivo 则希望构建一个虚拟空间。8 月 21 日,vivo 选择在其东莞新建的公司总部,正式发布了一款筹备五年之久的 MR 头显—— vivo Vision 探索版,这被认为是在对标苹果 Vision Pro 的产品。
与其他的产品发布不同,vivo 这款 MR 头显的很多信息没有对外披露,比如没有公布 MR 头显的价格,也不对外销售,而一些关键参数信息也没有披露,包括视场角(FOV)、刷新率、传感器配置等,但 vivo 也因此成为国内手机大厂里首个推出 MR 设备的厂商。
有意思的是,这两家厂商入局的赛道,目前都尚未掀起其他大厂的跟风潮。在押注下一代智能终端这件事上,vivo 为何做了 MR 头显,小米为何选择了 AI 眼镜,而其他手机大厂究竟又有何考虑和布局?
vivo 向虚,小米向实
作为一款与 Vision Pro 极其相似的产品,vivo 正在吸取苹果的经验和教训。苹果 Vision Pro 广为诟病的问题,除了贵,就是重。
vivo 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给头显减重上。其整机重量 398 克,与苹果的头戴耳机 AirPods Max 相当,但比苹果 Vision Pro 减重了 1/3,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时间佩戴压脖子的问题。
数智前线获悉,vivo 的产品减重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摄像头和传感器做了一些减配,vivo Vision 有 8 颗摄像头,而苹果拥有 12 颗摄像头和 5 颗传感器,另外苹果也是双芯片,而 vivo 是单芯片平台。其次,vivo 采用了更轻的材料和结构,比如 vision Pro 采用的是铝合金中框,vivo 用的是镁合金,而且采用了中框风扇一体化设计。
再者是屏幕显示方面,苹果 vision Pro 采用的是双屏设计,除了内屏,还有一个 OLED 外屏,能够显示用户的眼睛动作,用于与真实世界交互,而 vivo 把外屏去掉了。前小派科技副总裁李杰告诉数智前线,vivo 光去掉这一项就可以减重近百克,"外显屏幕实用性不高,除了炫技,作用不大"。
尽管还是概念机,但 vivo 的决心和投入确实很大。2021 年,vivo 开始布局 MR 赛道,成立专项研发团队。2024 年底,vivo 就透露,其混合现实团队已扩展至 500 人规模。有知情人士告诉数智前线,vivo MR 的早期核心团队来自 HTC 旗下的 VIVE 团队。
而当下,vivo 依然在大量招聘相关人才。在脉脉,vivo 的公司主页发布了至少 20 个与 XR 相关的岗位,而且月薪普遍在 6 万 -9 万之间。而 vivo 的官方招聘网站上,最新放出的社招岗位中,XR 系统性能优化专家和 3D 算法专家都打上了急招标签。
但即便如此,vivo MR 作为初代产品,"探索版"和"原型机"这些官方表述,都意味着这不会是一款成熟的量产产品。而 vivo 官方已经明确,首款 MR 设备不会上市销售,也没有公布价格,而是放在线下门店给用户预约体验。
数智前线也从产业链人士获悉,vivo 与舜宇光学共建了 MR 镜头产线,但 vivo Vision 并没有像苹果那样,把 MR 整机设备给 OEM 厂商代工组装,而是选择了自有工厂搭建产线。这也意味着,第一代 vivo Vision 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大规模量产。
这是一个更切实际的选择。在不少人看来,苹果研发了 7 年,投入了 2000 多位工程师,耗资数十亿美元打造的 Vision Pro,都"仅此而已"。很难想象,vivo 能够靠一两代产品就将 MR 本身存在的硬件和内容生态上的难题很好解决。
vivo 产品经理也在发布会上提到,MR 的内容生态、技术成熟度还在萌芽阶段。无论是 vivo,还是其他厂商,MR 会是一条漫长的路。
相比于 vivo 在 MR 头显上的重投入,小米等一批企业则把兴趣点放在了更为热闹的 AI 眼镜上。
这看起来是一个更加讨巧的路线。小米 AI 眼镜在 2023 年 7 月开始立项,两年后就将量产产品推向市场。AI 眼镜无论是供应链,还是技术都更成熟。亿境董事长石庆告诉数智前线,AI 眼镜的供应链没有太大的问题,包括芯片的供应,"现在这个行业你只要有钱都能买得到"。
当 2025 年小米 AI 眼镜发布时,行业早已掀起了百镜大战,除了创新型企业,互联网大厂也纷纷投身其中。
其实,抛开两者在技术实现难度上的差异,MR 头显和 AI 眼镜并不是一类物种。
" AI 眼镜在根本逻辑上发生了变化,它不是一个消费内容的产品,而是一个产生内容的产品。"石庆说。
从使用场景中也能看出两者的显著差异,MR 当下主要用于沉浸式观影和游戏,而 AI 眼镜更多是拍摄第一人称视角的影像,用于识别眼前的物体,或者充当翻译、导航,工具属性会更加明显。
而 MR 所需要的内容生态在当下非常稀缺,这些沉浸式视频制作的成本很高,即便是苹果也已经在放缓推出沉浸式视频资源的节奏。这也使得 AI 眼镜在当下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小米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我们的路径是清晰的:用 AI 眼镜更好地连接和赋能用户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而不是把他们带入一个虚拟世界。这与 Meta 的路径有本质的不同。"
不过,在 vivo 的战略逻辑里,MR 是在为未来的机器人产品做技术准备。
今年的博鳌论坛上,vivo 就首次披露了机器人战略,研发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而 MR 拥有强大的空间感知能力,被认为是机器人技术栈的关键一环。
vivo 执行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明确提到,短期看,vivo Vision 是为了解决用户大屏和沉浸式的需求;长期看,MR 可以作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而在发布会现场,vivo 也在向外界展示这样的能力,比如用 MR 头显来操控机器人的手臂拾取桌面上的可乐。
而前小派科技副总裁李杰也告诉数智前线,现在很多都是用头显在操控机器人,甚至于把头显直接做到机器人里面去,不过现在大多数都是在探索阶段。
MR 略显寂寞,AI 眼镜已成红海
相比于 AI 眼镜的火热,MR 赛道在当前多少显得有些沉闷。
作为行业最顶尖的苹果 Vision Pro,发布后已有两年时间,市场表现并不好,在美国本土也未能卖出百万台。令人头疼的佩戴体验、有限的使用场景和匮乏的内容资源,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 vision Pro 的口碑和市场表现。Meta 旗下的 Quest4 也已经延迟,计划在 2027 年推出分体式 MR。
而国内市场,字节跳动旗下的 PICO 还在持续迭代,PICO 4 Ultra 的起售价为 4299 元,市场表现并不佳。XR 创新企业 Rokid 在 2021 年曾推出过两代 vision 类产品,之后便没有再推相关产品,而是把重心放在了 AR 眼镜和 AI 眼镜两条产品线。
李杰告诉数智前线,前几年,VR/MR 项目大部分都死了,因为产品本身还有很多缺陷,大众不太买单。MR 对实时的环境感知和图像渲染要求很高,vivo 透露,其 MR 整机有 1700 多个零部件。
"难度上来讲的话,AI 小于 AR, 再小于 VR,再小于 MR。"李杰告诉数智前线,MR 有 8 个技术点,上层 4 个,包括芯片、操作系统、网络传输技术和开发引擎;下层 4 个包括光学、显示、算法、定位。而光学是其中核心中的核心,很多手机厂商第一个卡住的地方就是光学。当年黑鲨做头显,就败在了光学上。
除了硬件和算法层面的技术难题,内容生态上的匮乏则是直接导致了类似 Vision Pro 这样的产品被用户放在客厅里吃灰。苹果已经在放缓沉浸式内容的推出速度,很多视频资源都已经有些老旧,而很小的用户量,使得外部生态厂商不愿意去制作成本高昂的沉浸式影片和游戏。
vivo 已经意识到在生态构建上的难题,并且在开始着手准备。比如 vivo 旗下的三款旗舰机型—— iQOO13、vivo X100Ultra 和 vivo X200Ultra 已经开始支持 60fps 空间视频拍摄。这意味着手机上拍摄的 3D 空间视频,可以在 MR 设备上浏览。
"这件事是需要投人投钱投时间的,而且未必能够看到成果,所以很多人都选择赚快钱。"李杰说,"像 vivo 进来干,我们小厂商是相当欢迎的。他能够把外界的视野重新拉回到这个赛道上面。"
而 AI 眼镜市场则正在从蓝海变成红海。
今年 4 月,李杰专门去了一趟华强北,去看了上百款所谓的 AI 眼镜,最便宜的卖到了 99 元,就是在普通眼镜里面植入了一个 AI 语音助手。如此鱼龙混杂的局面,也让李杰放弃了进入 AI 眼镜的想法," AI 眼镜的门槛太低了,从蓝海突然就到红海了。低到一个音频眼镜都说自己是 AI, 那你怎么办?"
AI 眼镜的概念还没有共识,既有带显示的,也有不带显示的;既有带摄像头的,也有不带摄像头的,大家都在往 AI 眼镜这个概念上靠拢。
不过,相比于 vision Pro 这种复杂、昂贵的产品,Meta 其实给行业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思路—— AI 眼镜并不一定要做得非常复杂。Meta 与雷朋合作的产品,本身就是一款时尚产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了科技属性,而且价格与普通的雷朋眼镜相差不大,所以很多人愿意尝鲜。而且,Meta 没有做显示屏幕,也降低了产品的技术难度和成本。
" AI 的出现对于未来的终端设备,最大的一个作用是把各种需求给具象化了,然后一个个的分段开发出来。"李杰说。
但随着新产品上市,小米等一批 AI 眼镜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小米 AI 眼镜在初期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为三个月准备的库存,最终 20 多天便销售一空"。
然而,很多收到货的用户发现 AI 眼镜的真实体验并没有视频演示得这么完美,包括拍摄视频不清晰,AI 反应迟钝,续航不给力等问题纷纷出现。小米 AI 眼镜很快出现了一轮退货潮,如今,这款眼镜在小米商城依然处于有货状态。
小米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也承认,小米 AI 眼镜只能打 60 分,"处在一个快到了将可用的一个状态"。
其他手机大厂会怎么走?
在下一代消费电子设备上,几家手机大厂并没有步调一致。
vivo 除了在 MR 领域下重注,我们从其最近招聘的岗位上发现,vivo 也在为 AI 眼镜做一些准备,包括招聘了 AI 眼镜相关的专家,核心是负责 AI 眼镜产品的外观设计及规划工作。
而小米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则明确表示短时间不会碰 MR。小米其实早在 2016 年就曾推出过 VR 头显设备,但这是一个比较初级的设备,实现的功能非常有限。目前来看,小米还是更倾向于把眼镜作为个人计算的中枢。
一位 OPPO 知情人士则告诉数智前线,"(OPPO)短时间没有计划推头显类产品,但在做一些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储备。"至于 AI 眼镜,OPPO 也一直有团队在持续研究和迭代,会有一些基于 OPPO 洞察的方案,但他透露,可能和市场上看到的不太一样。
这种趋势从各家的招聘情况也可见一斑,OPPO、小米和荣耀均没有放出 XR 相关的招聘岗位。
不过一位产业界人士透露,华为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AI 眼镜的项目,但不是现在市面上的这种大多用于拍视频、听音乐的 AI 眼镜,而是想做 Meta Orion 这类的产品。
在此之前,华为曾推出多款语音智能眼镜,用于听音乐,并且植入了 AI 的能力,不过都不能拍视频,也不带显示。但这些产品都没有掀起太多的水花。
从上述厂商的动作不难发现,手机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手机的销量和创新已经见顶,牌桌上的玩家都不想错过下一个智能终端的风口;但另一方面,无论是 MR,还是 AI 眼镜,当前的体验和产品成熟度都很难让这些产品成为主流,技术演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使得更多的大厂依然还在观望和预研。
© 本文为数智前线(szqx1991)原创内容
进群、转载或商务合作联系后台
文章精选
浪潮推出首个"人工智能工厂",工业化模式加速技术落地
粤友钱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