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中揭示了陈佩斯与赵本山截然不同的风格
笑中的叹息
有的人二十岁就已经显得很苍老;而有的人七十岁了,仍然充满活力。
二十岁的老古板,既让人害怕也让人同情;七十岁的年轻人,既惹人喜爱又值得尊敬。
陈佩斯是个很可爱且值得尊敬的“70后”。
看了陈佩斯在《戏台》里的剧照,我立刻想起了梁漱溟那张非常有名的照片,感觉特别像,特别是他们眼神中的那份倔强,简直如出一辙。
真是挺奇怪的,有时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像的人,因为眼神相似,看起来就像同一个人。
其实,人的形象,体现在精神风貌、遗传基因和性格特质上,而不只是外表的样子。
由于与央视的关系不好,陈佩斯被封杀了很长时间,这让赵本山有机会成为春晚的主角,从而在小品舞台上风光了23年。
不过在我看来,赵家班所有受欢迎的作品加在一起,也比不上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那部作品的艺术水平。
和“小说”一样,“小品”这个词也被误解和广泛使用。人们常把陈佩斯和赵本山在春晚上表演的节目都称为“小品”。但实际上,赵本山表演的应该是小品,而《主角与配角》则更接近于戏剧。
我之所以认为《主角与配角》是中国舞台喜剧的巅峰之作,是因为它基于经典的戏剧理论。
喜剧的一个重要手法是角色身份的突然变化。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中所说,喜剧让人发笑是因为它展现了比我们生活状态差的人,而角色地位的意外转变正是制造笑声的关键。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认为,通过将一些高高在上的东西变得平易近人,可以让人们从严肃中解脱出来,变得轻松愉快。
第三是布莱希特的间离技巧,它让舞台表演和现实生活不断切换,使观众既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又能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第四点是戏中戏的结构。角色之间的矛盾和演员本身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两条线索同时展开。
第五点是黑格尔关于戏剧冲突的观点。他认为喜剧的冲突来源于“目标和方法的不一致”。当崇高的目标与低下的方法形成鲜明对比时,喜剧效果就产生了。
上面提到的,只是《主角与配角》巧妙之处的一部分。这些精妙的艺术手法,是那些只靠搞笑来吸引观众的赵家班小品所没有的,或者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
看了《戏台》后,你会发现陈佩斯的喜剧理论精髓尽显其中。甚至可以说,黄渤和尹正的表演就像是《主角与配角》电影版中的幽默桥段,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的。
如果你看过刘别谦的经典喜剧《你逃我也逃》,就会发现《戏台》在某些地方不自觉地向它致敬。之所以说是“不自觉”,是因为尽管陈佩斯清楚地运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并努力在《戏台》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但他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前辈作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来自刘别谦,还有《主角与配角》。
总的来说,我认为《戏台》不能算是一部喜剧。虽然剧中有很多冲突和巧合带来的笑料,但它的核心却是一个士大夫在努力挽留过去神圣理想时的哀伤叹息。
侯喜亭面对的社会变迁,让他不得不接受一个新的结局,就像他笔下的项羽不必选择死亡一样。而这种变化,与王国维所经历的并没有什么不同,都迫使他们做出了无奈的选择。
由于《戏台》中有许多熟悉的元素,我在观看时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新鲜感。剧情的发展也在我的预料之中。
所以,《戏台》我给7分,但对陈佩斯这位老艺术家,我给12分。
哎呀,这么多年过去了,陈佩斯还是那么逗呢!
粤友钱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